「衰老」仍是不可避免的宿命,还是正被#AI重塑为一种可控体验?
当 AI 逐步增强进而取代人类感官与认知时,个体的「自我」还能否保持原貌?
人类身份是延续、重塑,还是如「忒修斯之船」逐渐被消解?

深夜龙门阵#0001 衰老

「衰老」仍是不可避免的宿命,还是正被#AI重塑为一种可控体验?

当 AI 逐步增强进而取代人类感官与认知时,个体的「自我」还能否保持原貌?

人类身份是延续、重塑,还是如「忒修斯之船」逐渐被消解?

传统上,「衰老」被视为由细胞损伤积累和基因调控引起的不可逆自然过程,通常表现为感官、认知和生理机能的衰退。

感官与认知对应感知和意识的整合,大致可类比于佛教中的「六根六识」(眼/耳/鼻/舌/身/意);生理机能则关乎支持生命活动的生物结构,或者说用于承载人类灵魂(如有)的「肉身容器」。

对抗衰老是人类的永恒追求。历史上,人类发明了多种工具来补偿感官功能的衰退:从简单的助听器、老花镜、拐杖,到复杂的电动轮椅和心脏起搏器,这些实用工具逐步提升了生活质量。

在认知强化领域,从古代的指南针到现代的 GPS,从古代的算盘,再到20世纪的计算机,人类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。

而 OpenAI 是一个突破性节点—— GPT 模型使人类从传统的线性思维转向更高效的并行认知,通过多任务批处理和即时知识整合,即使普通人也能高效完成较之前更复杂的任务。

随着 AI 和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,传统上被动补偿感官退化的工具也在升级:智能助听器利用 AI 实现自适应降噪和语音增强; Verily 研发的「自适应焦点智能眼镜」,通过液态镜片模拟人眼对焦,为老花眼患者提供动态视力矫正。

与此同时,外骨骼和脑机接口技术更进一步,直接优化「肉身容器」。例如,外骨骼设备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,脑机接口则尝试通过神经信号帮助人类控制外部设备。

以上,扫描了AI 对认知、感官和肉身衰退存在积极影响的片断。同时人类开始具备了一点点改变过去「被动适应衰老」状态的能力,通过AI重塑并定义衰老的体验,这将改变衰老的个体意义,最终改变衰老的社会意义。

🔞注意,当我们讨论衰老,只是在讨论一种体验。 这种体验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也可能猝然而逝;过程可能很轻松,也可能充满痛苦。 而对于尚未发生的过程,每个人的预感并不一样,恐惧、憎恶、悲伤或顺其自然都是正常反应。